世界網站大全/世界網站大全

世界網站大全/世界網站大全

当前位置:國家分類 > 歐洲 > 西班牙 > 文化藝術 >
西班牙奔牛節

在西班牙納瓦拉自治區的潘普洛納市有一項特殊的活動,聖費爾明節(SanFermin:),又稱奔牛節;每年的7月6日-14日期間舉辦,在節日的幾天裏,每天都有6頭兇悍的公牛追逐着數百名壯漢,沿着“奔牛之路”穿城而過,直奔鬥牛場,場面極其驚心動魄。

[]

根據記載,在公元1591年時即有奔牛節慶存在。這個中世紀即持續舉行的傳統慶典,在現代還是備受矚目。除了驚險刺激的活動內容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受海明威的名著《太陽照常升起》(FIESTA,1928)所吸引,聖費爾明節最初源於12世紀,聖費爾明(San Fermín)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Navarra)省會潘普洛納城(Pamplona)的保護神,市民在每年10月10日紀念城市創建者和保護者聖費爾明,這時的聖費爾明節只是個純粹的宗教節日。後來,市民們決定在天氣更好的夏天慶祝聖費爾明節,而14世紀以後商人們在夏天將牛從城外趕至城內舉行鬥牛活動。兩項活動逐漸融合在了一起。

每年7月6日中午是聖費爾明節的開始。此刻數以千計的遊人等待在城市大廳(Ayuntamiento)前的廣場上,將手中拿着的鮮紅聖費爾明圍巾舉過頭頂。市長在這一刻從大廳的陽臺上點燃一隻沖天炮(Chupinazo),宣告聖費爾明節的開始,遊人們則迅速將手中的圍巾紮在脖子上。此後,廣場會升起數個巨大的氣球,全城市民與遊客都會開啓大量的香檳酒並互相噴灑。而在此之前的等待中,廣場上的人羣就開始互相投擲雞蛋提前慶祝。

巴倫西亞海洋公園官網

巴倫西亞海洋公園(L'Oceanogràfic)是歐洲最大的海洋公園,位於西班牙的巴倫西亞,由設計師雷克斯•堪迪拉設計,在這1190000平方英尺的錯綜複雜的海洋世界裏,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45000多種海洋生物,其中包括地中海、北極、熱帶和紅海。水下隧道的白鯨一直是最受歡迎的。

白天它宛如白色睡蓮,輕展花瓣,平躺在水中;夜幕降臨時,水岸幽靜,倒影依稀,如夢幻境,它與水中花瓣倒影組成一幅幽靜畫面。水族館帶您走進神奇的海底世界,每個動物都是那麼友好而又新奇,在觀賞海洋動物的同時,也會學到不少關於動物的相關知識。

大西洋水族館中被劃分爲10個不同的區域,有500多種、45000只不同種類的動物,包括有魚、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鯊魚、企鵝、海豚、海獅、海象、白鯨是館中最常見的動物。此外大西洋水族館中還有專門的海豚池,讓您欣賞到奇妙的海豚表演。

世界博物館名錄大全

是一個最大的世界各地博物館在線目錄。網站承諾儘量保持最新、準確的博物館信息。但這的確是一個艱鉅而又龐大的任務,難免有錯誤發生。這就需要全球人民一起幫忙充實糾錯!一旦發現錯誤就可以馬上請與網站聯繫,提交信息。網站將充實、修復它。

進入網站,選擇你感興趣的博物館點擊進去。在每一個博物館的網頁,你會發現“編輯博物館信息”的鏈接。點擊啓用博物館內編輯器,你就可以參與充實每一個細節。請儘可能準確的幫助該博物館充實內容或者糾錯。讓全球人一起努力爲打造全球最大最權威的博物館在線目錄而努力!

西班牙普拉多藝術博物館

MuseodelPrado:西班牙普拉多藝術博物館是西班牙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位於馬德里,收藏有從14世紀到19世紀歐洲著名的藝術品;普拉多博物館建於18世紀,位於西班牙馬德里。

普拉多博物館(西班牙語:Museo Nacional del Prado),或普拉多美術館,被認爲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亦是收藏西班牙繪畫作品最全面、最權威的美術館。收藏有15—19世紀西班牙、佛蘭德和意大利的藝術珍品。尤其以西班牙畫家戈雅的作品最爲豐富。二樓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地方,分爲很多小廳,陳列了不少西班牙及意大利畫作,參觀者要花上半天才能盡覽無遺。

普拉多的主體建築,於18世紀末由建築師胡安·德·比利亞努埃瓦按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原先作自然科學館用。以後幾經滄桑,特別在法國入侵西班牙——拿破崙把他的兄弟安置在西班牙王位上之後,普拉多改作繪畫博物館,於1819年根據斐迪南七世(1813—1833在位)的命令開幕。除大量繪畫作品,這裏還蒐集了雕刻、素描、傢俱、錢幣、徽章、從壁毯到彩色鑲嵌玻璃窗的各種裝飾藝術品以及稀世的珠寶。在18世紀末的另一幢建築比利亞埃爾莫薩宮裏,陳列18世紀歐洲及西班牙藝術家的作品;後者以戈雅的作品爲中心,突出了這位阿拉貢天才藝術家無與倫比的品格。距離這兩座建築不遠,是“隱逸館”,它是同名舊皇宮遺存下來的部分,陳列19世紀的藝術品,即從戈雅之後開始,至胡安·格里斯、米羅、畢加索——其著名的《格爾尼卡》於1981年收入普拉多,後由於畫作過大,移至索菲亞皇后藝術宮展出。

普拉多一如其它歐洲博物館,藝術品收藏始於皇室。其奠基者是哈布斯堡和波旁兩個王朝。1819年開館後,皇室藏品逐漸移入館內。爾後通過國家從藝術市場或展覽會選購,或由私人捐贈,館藏日豐。1868年,西班牙革命推翻伊利莎貝爾二世(1833—1868在位),“皇家博物館”收歸國有,改稱“國家繪畫雕刻博物館”。又因其坐落在馬德里的普拉多林蔭道,使冠以“普拉多”的名稱。1872年,普拉多根據19世紀下半葉的自由政策,沒收了被查封的宗教團體的藝術藏品,特別是接收了建於1836年的國家三位一體博物館的藏品,由此大量增加了宗教題材的西班牙繪畫與雕刻作品。

20世紀以來,普拉多繼續擴大和更新,現已成爲全西班牙陳列、展覽、報告會、音樂會等各種文化活動最重要的中心。它對建築及設施的維修十分重視;此外,根據博物館學的新要求,致力於展室溫溼調節、排水防火等各種改進措施,以使博物館隨着時代的向前而順利邁進21世紀。

普拉多博物館的藏品大約有五千幅素描、兩千幅版畫、一千種硬幣及獎章、兩千種裝飾品及其他藝術品,700多件雕塑作品,但最主要的藏品是大師們的繪畫作品,大約有8600幅,使普拉多博物館躋身於世界著名博物館行列之中。

普拉多博物館是世界上保有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開茲·迭戈和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 的作品最多的博物館,也是藏有荷蘭畫家希羅尼穆斯·波希的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因爲原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最欣賞他的畫,大力收藏的結果。同時藏有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提香·韋切利奧、彼得·保羅·魯本斯、倫勃朗·哈爾曼鬆·凡·萊因、阿爾布雷希特·丟勒、桑德羅·波提切利、保羅·委羅內塞等大師的作品,以及其他一些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和希臘畫家的作品。

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

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作爲一個公共實體,肩負着包括傳播推廣當代藝術,呈現提供紛繁多樣的藝術視野,以及引發關於藝術與文化批評討論的社會責任,同時它也有志於觸及越來越多不同層面的觀衆。

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一個民衆可以找到表達公衆訴求空間的開放式機構,並在所涉及領域中優先關注教育與創新。除此之外,它還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和與其他機構的合作,始終處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藝術體系的最前沿並鞏固了巴塞羅那作爲世界藝術之都和國際藝術標杆之崇高地位。

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由創建於1988年的組織聯盟(MACBA Consortium)進行管理。該組織聯盟目前的成員包括加泰羅尼亞政府、巴塞羅那市政委員會、西班牙文化部和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基金會。1995年,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式開放位於Raval區中心的總部,總部設在由南美建築師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設計的新大樓裏。自此,博物館不斷拓展當代藝術和文化實踐傳播的新領域,而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影響力也已有助巴塞羅那成爲以創新而享譽盛名的城市。

1959年藝術評論家亞歷山大•斯里奇•佩裏賽爾(Alexandre Cirici Pellicer)倡議集合了當代藝術家羣體舉辦23場系列展覽來展出當代藝術作品,並籍望以此開啓巴塞羅那新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直到1986年巴塞羅那市政委員會才推薦美國理查德•邁耶及合夥人建築事務所來設計該博物館,並聘請藝術評論家弗蘭西斯科•米拉雷斯(Franscesc Miralles)和羅莎•奎拉特(Rosa Queralt)來撰寫博物館宗旨說明。

1987年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基金會成立,轉年基金會與卡塔龍尼亞自治政府(Generalitat de Catalunya)和巴塞羅那市政委員會合作成立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組織聯盟(MACBA Consortium)來謀求博物館的進一步發展。1988年末,聯盟任命理查德•邁耶設計建造博物館,因爲建造之時還未有藏品,這在當時曾引起爭議。

不管怎樣邁耶頂住壓力,面對困難,設計了在當時還不知道最終要陳列何類何樣當代藝術品的博物館。投資達三千五百萬的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建成完工後被當地媒體稱作巴塞羅那古老建築和狹窄街道中的“明珠”,並距離巴塞羅那哥特式建築中心僅幾個街區之遙。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建築風格極有現代主義風範,建築本身爲簡潔白色立方體造型,通過立面切割和異形體的大膽引入形成了多個縱橫交錯面的組合,賦予了空間無窮的變化。博物館南朝向挑高的設計不僅爲內展廳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照明,也使得觀衆在館中就可盡覽館外廣場。

MAAT|藝術建築與科技博物館

西班牙藝術、建築與科技博物館(Museum of Art,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簡稱MAAT)是一個位於葡萄牙里斯本市的塔古斯河畔的博物館,由阿曼達·維萊特設計,被譽爲里斯本文化新奇的空間景象。

[]

大航海時代很多偉大的葡萄牙探險家從這裏的港口揚帆起航。該藝術館體現出跟河道和與之聯通的更廣闊世界的全新關係,展現出強有力但又貼近地面且感性的建築表達,探索了當代藝術、建築與科技的交融可能。

建築師Amanda Levete以有機形狀創造了里斯本這座城市與邊際河流之間的天然連結,天然光線映照在建築體上產生炫目的金屬質感,館內並設有展廳之外,還有禮堂、餐廳、藝術家駐地空間等,光是建築本體就值得一訪。

遊客可以在博物館大樓下面、中間和樓頂任意穿行,在樓頂還可以全景觀賞塔古斯河的景色。此設計方案旨在重建里斯本這座城市與塔古斯河歷來已久的聯繫。通往河邊的階梯在漲潮時會被水漫過,營造出不斷變化的環境。

瓦倫西亞法雅節官網

瓦倫西亞法雅節(火把節)是瓦倫西亞最國際化的節日,也是藝術、手工藝和品位的節日,每年3月12日至3月19日舉行,法雅節可以說是在瓦倫西亞絲綢最重要的傳統慶典之一,紀念城市的悠久的絲綢之路歷史,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遊客前往當地,放火迎接春天。

瓦倫西亞法雅節慶祝活動於2016年11月30日由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日誕生於18世紀的瓦倫西亞,目前在160個城市舉行,約有800個委員會積極帶領組織約20萬"Falleros"和"Falleras"(組織和參加節日的志願者)。 法雅節的慶祝活動遠遠超越了巴倫西亞地區,並在巴塞羅那和馬略卡等其他西班牙城市以及其他國家如阿根廷舉行。 它也是對歷史絲綢之路有關的許多活動的重要刺激促進。

法雅節帶來了傳統的瓦倫西亞絲綢服裝的復甦,帶回了從18世紀的風格。 着名的傳統服裝,由"Falleros"和"Falleras"穿着,使用各種顏色和圖案的繡花絲綢和特殊織物製成,從而保留了使用古代手工絲織機生產的傳統。 事實上,瓦倫西亞是西班牙少數幾個仍用手工織機上編織絲綢的城市之一,這是2015年"瓦倫西亞絲綢之城"提案的一個重要方面。

節日的另一個特點是巨大的"法雅",一個由當地藝術家和手工藝人創作的漫畫作品組成的紀念碑,它爲當代社會問題提供了一個諷刺性的評論。 "法雅"通常建在一個城市廣場,是一個短期的建設,由畫家,雕塑家和木匠專門花幾個月的時間建造。 它在節日結束時,在聖約瑟夫日的晚上,在篝火上燃燒化爲灰燼,象徵着社會活動的復興。 在整個遊行樂隊遊行的道路,有着豐富的街頭食品,"Falleros"和"Falleras"煙花和其他煙火活動。 每年還選舉一個所謂的"法雅女王",以促進推廣節日,鼓勵當地人和遊客參與。

慶祝活動在每年3月14日至19日舉行,象徵春天的到來,爲集體創造力和保護傳統藝術和手工藝提供機會。 它也是社區自豪的源泉,有助於文化認同,從而增強社會凝聚力。 在過去,節日是一種在被禁止的時候保存瓦倫西亞語的方式,從而保護和傳播文化知識,到今天它仍然提醒着瓦倫西亞與偉大的絲綢之路的牢固聯繫。

世界聲音藝術博物館

Sonm.es:世界聲音藝術博物館是一個公共社會化的音樂數據庫收集平臺,已經擁有30年的歷史,該數據庫彙集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藝術家的天籟之音。

這些聲音收藏並不僅僅是爲了收藏,而是要國家社會的衆多藝術家們的信息建立一個有效可查的數據檔案,這個項目從7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了,這樣的項目可以方便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查詢、傳播和交流。

The Sound Archive of Experimental Music and Sound Art, SONM, has been created as a public access resource -both physical and virtual online- with my entire collection of experimental music and sound art, gathered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of direct exchange with thousands of sound artists worldwide.

This sound archive is not the result of a collector's accumulation (I am not a collector) but is instead the consequence of an intense activity as an artist, and also of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sound artists: the exchange and collaboration, both physical and telematic. The archive is thus a personal collection, subjective, partial, and particularly focused on the global communities of so-called "independent" or "underground" artists, which I am part of since the late 70s.

In spite of this, however, since my sonic and pesonal interests have always been very wide, the natural result in the collection is a large variety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mense universe of sound practices in experimental music and sound art. With nearly 5,000 items on cassette, vinyl, CD, and DVD, at the time of its offical opening, this sound archive is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very small editions -in many cases self-editions by the artists themselves- encompassing all kinds of aesthetics, movements, periods, labels, and sonic manifestations: electronic, concrete, industrial, noise, minimal, improvisation, soundscapes, glitch, turntablism, avant-garde, etc.

Furthermore, the collection is in constant expansion with all the sound materials I personally receive and with the contributions of a myriad sound artists worldwide that want their work to be adequately preserved and promoted with the resources of this sound archive.

Hosted now permanently at the Puertas de Castilla Center in Murcia (Spain) the sound archive is now being cataloged and digitalized for both the physical and online public access (at the Center in Murcia and in the sound archive's website/database).

Scroll to Top